儿童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将在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卫生安全常识带到基层社区进行传播,2023年7月12日至17日,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路同行”团队赴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青杠林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进入大学之后,我对自己的专业一直存有疑惑,作为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给这个社会带来些什么呢?我们又能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了解到了“三下乡”活动,它为像我这样的青年学子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宝贵渠道,让我们可以走进基层社区、田间地头等祖国需要的地方锤炼自己、发光发热,贡献青春力量。
因此,我加入了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路同行”团队,带着希冀与责任,用切实的行动和成果来回答这些问题。
在设计夏令营课程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无一不在出谋献策,使六天的活动尽可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让课程真正意义上能为孩子们健康成长、身心发展提供帮助。所以,我们团队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为社区儿童开设了包括心理健康、成长型思维训练、美术、手工、音乐、红色教育等 系列课程。
我选择了在这六天时间中和团队成员罗楠一起开展心理健康团辅活动,并希望能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和游戏拉近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从点到面,让他们学会积极沟通、尊重信任他人,以及进行积极的自我情绪管理等技能。
万事开头难,活动一开始的破冰游戏就出现了种种难题:有小朋友年龄较小不能很完整清晰地进行自我介绍,有小朋友害羞腼腆自我介绍又快又含糊,也有小朋友太过兴奋好动犹如脱兔……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小朋友们逐渐投入进游戏中,与身边的伙伴更熟悉、更信任,完成自己的作品时也开始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小巧思。他们的笑颜是我收获到的这次“三下乡”活动的第一份礼物。
图为课堂上小朋友在举手发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思雨 供图
数次活动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情绪球”这个环节。本来我担心孩子们不敢轻易地向我们这些“陌生”的老师诉说烦恼,但最终,我看到了在一张张单薄的纸张上跃动的童趣和单纯而又敏感、脆弱的点点心迹。有孩子说数学和英语好难,有孩子说在家庭里常年接受的是打压式教育,有孩子说领居家的小孩常常欺负他但自己却无处求援等,我们在匿名的前提下对各种烦恼进行了解惑与疏导。
我不知道我们的回答能不能对解开他们的心结有一些帮助,或许只是杯水车薪,或许在他们父母眼中还不如两节补习课有用,但这正是我参与本次“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初心。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陷在“泥潭”中的少年,我希望用我的成长经验做脚本,用我的专业知识凝练成孩子们的引路灯。
白驹过隙,匆匆六日,一群炽热的灵魂相聚在一起,头顶艳阳,满怀希冀,脚步丈量童真心灵,志愿挥洒青春汗水,眼睛记录故事风景,相机定格难忘回忆。这段旅程将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回忆录中。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希望2023年7月的这六天能在孩子们的心上留下一道“绿色”,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社区儿童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千慧 供图
(通讯员 田思雨)
实习生 张文丽 王政淳